北京服裝學院港臺地區冬奧志愿者:收獲光榮,經歷美好
2月4日,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隆重開幕,各項比賽正在緊張進行中。在眾多志愿者中,我校來自港臺地區的兩名女生——林風序、吳樂儀也在緊張忙碌著。在她們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后,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國際學院、港澳臺事務辦公室)學工主管周怡琛老師通過電話連線對她們進行了簡短的訪談。在連線中可以聽出,她們的聲音由于長時間戶外工作已經略顯沙啞,但仍然透著熱情和驕傲。

林風序,女,中國臺灣,2018級視覺傳達設計本科生

吳樂儀,女,中國香港,2019級視覺傳達設計本科生
周老師:冬奧會已經開幕一周多了,先來給我們說說你們這次的主要工作吧。
志愿者:我們在這次北京冬奧會負責的是頒獎廣場的賽事服務,從2月6號開始到2月19號結束,總共會頒發32個獎項。頒獎廣場是冬奧會與夏奧會最不一樣的地方,因為是冬奧會特別設置的一個場館。此次北京頒獎廣場設在奧林匹克公園內,鳥巢和水立方的中間,是一個臨時搭建的戶外場館。我們主要面對前來參加儀式的觀眾,提供客流管理、檢票驗票、引導服務、觀賽服務保障等服務,為前來的觀眾提供便利的環境與更好的氛圍。
周老師:你們在學校的學習體驗和收獲都有哪些?
志愿者(林風序):學習成績自己還算滿意吧,在老師們的指導幫助下,去年我的學年成績是第一名,獲得了臺灣學生特等獎學金,特別高興,今年面臨畢業,正在準備論文。平時我們也會盡心盡力對待每項課業,也樂于參與各種活動,希望自己能不斷向前追求更多的可能性。
志愿者(吳樂儀):我是香港獎學金的一等獎,還加入了學校排球隊,參加了北京市大學生排球聯賽,獲得了三等獎,覺得大學生活很充實。就像這次參加冬奧會志愿者工作一樣,都是美好的經歷。
周老師:在培訓和準備的過程中,你們做了哪些努力與付出呢?有沒有一些特殊的經歷?
志愿者:為了參加此次冬奧會的志愿服務,我們首先在學校參與了多次的線下會議,對培訓內容有初步的了解。之后還有線上的IKM課程培訓和考試,全部的課程都通過了才能夠正式上崗。進入閉環后經歷了各類場館培訓、崗位培訓,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冬奧志愿者。我們志愿者們為了冬奧能順利舉辦,貢獻了春節回家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在校與老師、同學和教職員工一起過年,但這也是一個特別的經歷。培訓期間在各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認知與了解,從習俗文化到地域特色,對于我們都是與眾不同的體驗,在準備過程中與其他志愿者的交流也讓我們學習到更多不同的地方特色,讓我們在面對不同觀眾時都能有更好的應對方式。
周老師:身為來自香港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大學生志愿者,能夠參與北京冬奧會的志愿服務工作,你們最大的感受是怎樣的?
志愿者:我們來自香港和臺灣,能夠成功入選為這次北京冬奧會的志愿者是一件很榮幸和值得驕傲的事情。因為我們不僅僅能在如此盛大的奧運會中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且我們還代表著各自地區的形象,所以我們要比別人肩負著更多的重任。在這次工作中也感受到了我們中國國力的不斷強大,很多科技的細節都得到了外國朋友的稱贊,自己當然很高興了!
周老師:參與一段時間的工作后,現在對奧林匹克精神有沒有一些新的理解?
志愿者:在參與冬奧志愿者期間透過體育賽事、團隊協作、小組之間的相互了解協調、團隊里的友誼、所有人一心為冬奧服務的團結精神等等,在各方面都讓我們對于奧林匹克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周老師:家人對你們參加志愿活動有哪些鼓勵?
志愿者:家人們非常支持我們成為這次冬奧會的志愿者。因為這有可能是人生只此一次的經歷,十分珍貴,所以他們都鼓勵我們參加,也叮囑我們要盡全力為冬奧服務。
為了不影響她們隨后的工作總結和第二天的工作,我們沒有耽誤她們太多的時間,相信她們一定能夠出色完成這次志愿服務工作,詮釋出中國的辦賽水準和大國姿態,展現出北服學子和祖國兩岸青年的熱情與優雅,用微笑為祖國贏得世界的贊譽。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zhan)注明“稿件來(lai)源(yuan):中國(guo)(guo)教育在線(xian)”的(de)所有(you)文字、圖片(pian)和音(yin)視(shi)頻稿件,版權均屬(shu)本網所有(you),任何媒(mei)體(ti)、網站(zhan)或個人未(wei)經本網協議(yi)授權不得轉載(zai)、鏈接、轉貼或以其(qi)他方式復制發表。已(yi)經本站(zhan)協議(yi)授權的(de)媒(mei)體(ti)、網站(zhan),在下載(zai)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lai)源(yuan):中國(guo)(guo)教育在線(xian)”,違者本站(zhan)將依法(fa)追(zhui)究(jiu)責任。
② 本站(zhan)注明稿(gao)件(jian)來(lai)源(yuan)為其他媒體(ti)的(de)文/圖等稿(gao)件(jian)均為轉(zhuan)載稿(gao),本站(zhan)轉(zhuan)載出于非商業性(xing)的(de)教育和科(ke)研之目(mu)的(de),并(bing)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rong)的(de)真實性(xing)。如轉(zhuan)載稿(gao)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zai)兩(liang)周(zhou)內速來(lai)電或來(lai)函聯系。




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