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當下,僅僅只有一張文憑無法帶來就業的紅利,本科文憑也無法成為大學的“護城河”,考生今年的選擇變化值得所有高校警醒。
近期,民辦本(ben)科院校招生遇冷的話題引發關注。
7月30日,廣西招(zhao)生考(kao)試(shi)院發布消息稱(cheng),將開始(shi)2025年普通高校(xiao)招(zhao)生本(ben)科(ke)(ke)第四次征集(ji)志愿(yuan),且不受文化錄取最低控制線限制,所有未被錄取的考(kao)生均可填報(bao)。也就是(shi)說,廣西本(ben)科(ke)(ke)常規錄取結束后(hou),仍然存在缺額,招(zhao)生考(kao)試(shi)院只好開啟第四次補錄。
這一現象并非只存在于廣西,今年,很多省市均出現了頻繁補錄。
比如,廣東普通(tong)類本科也(ye)先(xian)(xian)后三次征(zheng)集(ji)志愿,第一次在(zai)最(zui)初的(de)最(zui)低投檔線(xian)上(shang)(shang)降10分(fen)(fen),第二次再(zai)降15分(fen)(fen),第三次再(zai)降11分(fen)(fen)。云南則先(xian)(xian)后六次征(zheng)集(ji)志愿,陜西則直接大(da)幅下調分(fen)(fen)數線(xian)來(lai)補錄,其中物理類專業組降幅達30分(fen)(fen),也(ye)就(jiu)是說(shuo),364分(fen)(fen)在(zai)當地就(jiu)能上(shang)(shang)本科,如果剔除賦分(fen)(fen)制的(de)起評(ping)分(fen)(fen),等于不(bu)足300分(fen)(fen)。
這樣的補錄主要發生在民辦高校。今年諸多省市的部分民辦高校都出現大幅缺額的現象,甚至(zhi)零投檔。比(bi)如廣東(dong)某民辦高校,二次征(zheng)集志(zhi)愿后,缺額人數仍高達5626人。
背后的原因,首先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2024年,國(guo)內(nei)高(gao)等(deng)教育毛(mao)入學(xue)(xue)率已超過60%。當年,普通高(gao)校招生(sheng)(sheng)1070萬(wan)人,如果加上專升本,中(zhong)職直升高(gao)職,則超過1200萬(wan)人。考(kao)不上大(da)學(xue)(xue)已經(jing)變成一件(jian)很(hen)困難的事情(qing)。今年,山東(dong)就明確宣布,集中(zhong)錄(lu)取階段未被錄(lu)取的考(kao)生(sheng)(sheng),可在錄(lu)取結束后到未完成招生(sheng)(sheng)計劃的高(gao)校注冊入學(xue)(xue)。而山東(dong),一直是(shi)全國(guo)升學(xue)(xue)競(jing)爭最激烈的省(sheng)份。
與之相關,今年大學畢業生達到了1222萬,占城鎮新增勞動力的90%以上,大學生就業成為一道難題。幾乎人人都有一張文憑的同時,文憑就無法保障一份體面的工作,或者說令人滿意的工作。這時大家開始思考文憑的價值:為什么要這張文憑?要什么樣的文憑?
此(ci)前專科(ke)被放棄(qi)的(de)現象比(bi)較普遍。頻繁補錄(lu)之外(wai),專科(ke)新生(sheng)報到率也比(bi)較低(di),導致很(hen)多地方(fang)不(bu)得(de)不(bu)在(zai)9月新生(sheng)報到后(hou),根據缺額情況(kuang)再次補錄(lu),但(dan)這并未(wei)引起(qi)輿論的(de)高度(du)關注(zhu)。
對于招生困境,以前業內預判首先是民辦專科,然后公辦專科,然后是民辦本科、公辦本科。本科在一個階段是民辦高校的一道護城河,還可以給民辦高校一段喘息機會。但沒有想到的是,今年危機直逼民辦本科。
民辦高校為什么成為補錄的主體?有人歸結為學生和家長對辦學質量的擔憂,其實更重要的是民辦高校高昂的學費帶來了對上大學投資效益的理性思考。
民辦高校與(yu)公辦學(xue)校不(bu)同,因缺(que)乏國家投入,學(xue)費成(cheng)為學(xue)校運轉的核心。民辦高校的學(xue)費普遍偏高,大多(duo)一(yi)年在12000—40000元,最高的超過10萬。高昂的費用(yong)面前,一(yi)個(ge)嚴肅而現實的問題被提出了出來(lai):花這(zhe)么多(duo)錢(qian),還有四年時(shi)間,雖然可以拿(na)到本科文憑,但畢業(ye)后(hou)仍找不(bu)到體面工作(zuo),為什么要讀?
昂貴的門檻,讓大家“消費”更理智了,這和面向公辦高校的“沖動消費”完全不同。20世紀末至今,因為復雜的因素,公辦學校學費被嚴格管制,近兩年才開始調整,以至于我國的公辦高等教育幾乎變成了普惠教育。學費低門檻疊加高等教育普及化,這就形成了上大學的“沖動”消費:很少引起家長與考生思考投資的效益問題。也就是說,公辦本科高校還沒有明顯地遭遇招生尷尬,并非絕對質量差異,而是低廉的學費。
如果說質量(liang),靈活機制下(xia),民(min)(min)辦(ban)高(gao)(gao)校(xiao)(xiao)對(dui)市場(chang)需求的回應更為(wei)迅速。比(bi)如,民(min)(min)辦(ban)高(gao)(gao)校(xiao)(xiao)在專業調整上(shang)更為(wei)頻繁。如果收取(qu)同等(deng)學費,民(min)(min)辦(ban)高(gao)(gao)校(xiao)(xiao)未必(bi)輸于一(yi)些公(gong)(gong)辦(ban)高(gao)(gao)校(xiao)(xiao),或者說很多地方公(gong)(gong)辦(ban)高(gao)(gao)校(xiao)(xiao)更可能敗下(xia)陣來。
今年,高考志愿填報深刻反映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后的變化。越來越多高分考生寧愿放棄著名大學,也要選擇未來就業有確定性的學校和專業。比如上海海關學院、北京(jing)電子科技(ji)學院在提前批(pi)“橫掃”著(zhu)名985大(da)學。軍警校與此類似。北大(da)公共(gong)管(guan)理(li)以及(ji)一(yi)些小語(yu)種(zhong)專業在提前批(pi)不(bu)得(de)不(bu)征集志愿。在就業預期不(bu)理(li)想的情況(kuang)下,北大(da)又如何?
與之形(xing)成鮮明對比(bi)的(de)是,此前高職單招中出現的(de)“本升(sheng)專(zhuan)”現象。鄭(zheng)州鐵(tie)路職業(ye)技術學(xue)院在高鐵(tie)設備檢測(ce)等專(zhuan)業(ye)上要求(qiu)考生具有本科(ke)文憑,即發專(zhuan)科(ke)文憑,但要求(qiu)考生本科(ke),學(xue)校給出的(de)解釋是學(xue)習能力的(de)問題。
如此“豪橫”的根(gen)本,還是(shi)這個(ge)學校相關專業未(wei)來就業的優(you)勢(shi)。事實上,隨后的專科錄取中,一些(xie)優(you)秀專科學校,錄取分數(shu)線普(pu)遍大幅高于(yu)本科線。
這些現象,本質都一致:無論民辦還是公辦,無論是本科還是專科,關鍵在于能給學生帶來什么?所(suo)以(yi),表面(mian)上(shang)遭遇招生困境(jing)的(de)是(shi)民辦高(gao)校(xiao),其實,所(suo)有(you)高(gao)校(xiao)都(dou)要深入思考:高(gao)等教育普及化的(de)當(dang)下,人(ren)人(ren)都(dou)可以(yi)有(you)一張(zhang)文憑,你能(neng)給考生帶(dai)來什么,如果提(ti)供不了(le)應有(you)的(de)價值,就會遭到唾(tuo)棄。
美國也面(mian)臨(lin)著類似挑(tiao)戰(zhan)。近20年,美國學(xue)生上(shang)大(da)學(xue)的(de)比例下降(jiang)超(chao)過10%,核心原因就是上(shang)大(da)學(xue)的(de)投資效益(yi)下降(jiang)。
與此同時,我們要看到,并非所有民辦高校都招生遇冷。比如,沒有區位優勢的哈爾濱華德學院、西安的西京學院等都一次性完成了錄取。尤其是新型民辦研究型大學。作為民辦高校之一的東方理工大學今年雖然是第一次招生,學費也高達6.9萬,仍阻擋不了考生的熱情,在浙江錄取分數僅比浙大低2分。福耀科技大學招生成績也非常耀眼,錄取分數超過了大量985高校。東方理工,福耀科技大學等新型民辦研究型大學,顯然對原來高等教育結構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根本性上動搖了公辦著名雙一流高校在招生上的“江湖地位”。
也就是說,學費雖然是今年大量民辦高校遭遇特殊困境的重(zhong)要(yao)原因,但并不是絕(jue)對影響因素,關(guan)鍵在于能否給(gei)學生和(he)家長帶來他們所期望的,即人才培養(yang)與社會需求之(zhi)間的適配性(xing),匹配性(xing),而不簡單是一(yi)紙文(wen)憑(ping)。這些,也往往是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yao)的,國家所要(yao)求的。
而這方面,民辦學校有著獨特的機制優勢,比如在學科專業設置與培養模式的改革上,受掣肘的因素要少得多,關鍵是我們能否把這些優勢發揮出來,給自己在未來的中國高等教育留下一席之地。
包括民辦高校在內的中國高校生源危機更艱難的挑戰還沒有到來。2016年(nian)受二孩政策影響,新(xin)生兒達到1786萬(wan)人,達到近20年(nian)來(lai)歷史最(zui)高,但(dan)此(ci)后斷崖式(shi)下(xia)降,2023年(nian)新(xin)生兒僅有902萬(wan),7年(nian)間幾乎腰斬。10年(nian)后伴隨絕(jue)對生源的斷崖式(shi)下(xia)降,更為(wei)激烈(lie)的生源危機必然到來(lai)。
到那(nei)時(shi)(shi),不僅本(ben)科(ke)這張(zhang)護身符沒有(you)用(yong)(yong),公辦以(yi)及(ji)低廉的(de)學(xue)費(fei)也沒有(you)用(yong)(yong),因為除了錢,還有(you)4年的(de)時(shi)(shi)間。
更因(yin)為(wei),真的(de)沒有人了。甲乙方逆轉,考(kao)生(sheng)與家(jia)長(chang)的(de)選擇將更為(wei)挑(tiao)剔!
原文發表于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