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上午,2020未(wei)來科學大獎(jiang)獲獎(jiang)名單揭曉(xiao)。
張亭棟、王振義獲得(de)“生命科學獎(jiang)(jiang)”;盧(lu)柯獲得(de)“物(wu)質(zhi)科學獎(jiang)(jiang)”;彭實戈獲得(de)數(shu)學與(yu)計算機科學獎(jiang)(jiang)。
每個獎項的單(dan)項獎金約700萬(wan)元人民幣(bi)。
2020年“生命科學獎”獲得者

獲獎評語:
表彰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
癌(ai)癥(zheng)仍然(ran)是人類健康(kang)的(de)一個(ge)主要(yao)威脅。在人類探索癌(ai)癥(zheng)治療的(de)過程(cheng)中,張(zhang)亭(ting)棟和王(wang)振義對治愈急性(xing)早幼粒細胞白血(xue)病(bing)(APL)做出了決定性(xing)的(de)貢獻(xian)。
APL曾經(jing)是(shi)最兇險(xian)和(he)致命的(de)白血病之一,張亭棟和(he)王(wang)振義(yi)的(de)工作(zuo)使APL治(zhi)愈(yu)率達到90%。幾千年來(lai),三(san)氧化(hua)二(er)砷(ATO,俗稱砒霜(shuang))曾被試用(yong)于(yu)多種不同的(de)疾病,但其療(liao)效(xiao)一直(zhi)沒有得到可靠的(de)、可重復(fu)的(de)和(he)公認的(de)結(jie)論。
20世紀(ji)70年代(dai),張亭棟及其(qi)同事的研究首(shou)次明(ming)確(que)ATO可以(yi)治療APL。20世紀(ji)80年代(dai),王振(zhen)義和同事們首(shou)次在(zai)病(bing)人體內(nei)證明(ming)全反(fan)式(shi)維甲酸(suan)(ATRA)對APL有顯著(zhu)的治療作用(yong)。
張亭(ting)棟和(he)(he)王振(zhen)義的工作在(zai)國際上得到了驗(yan)證和(he)(he)推(tui)廣,使(shi)ATO和(he)(he)ATRA成為當今全球治療APL白血病的標準藥物,拯救了眾多(duo)患者(zhe)的生命(ming)。
張亭棟(dong),1932年出生于(yu)河北,哈(ha)爾濱醫科大學第(di)一附屬醫院教授。
王振義(yi),1924年出生于(yu)上海(hai),上海(hai)交通(tong)大(da)學教授。
2020年“物質科學獎”獲得者

獲獎評語:
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
提(ti)高(gao)金(jin)屬(shu)材(cai)料(liao)的(de)強度一直是材(cai)料(liao)物理領域中最核心的(de)科(ke)(ke)學問題(ti)之一。通常材(cai)料(liao)的(de)強化(hua)均(jun)通過引入各種缺陷以阻礙(ai)位錯運動來實現(xian),但材(cai)料(liao)強度提(ti)高(gao)的(de)同時會喪失(shi)塑(su)性和導電性,這導致了材(cai)料(liao)領域著(zhu)名的(de)長期未能解訣的(de)材(cai)料(liao)強度與塑(su)性(或導電性)的(de)倒(dao)置關系。如何克(ke)服這個矛盾,成為(wei)國際材(cai)料(liao)領域幾(ji)十年以來一個重(zhong)大(da)科(ke)(ke)學難題(ti)。
盧柯及其研(yan)究團隊發現了兩種(zhong)新型(xing)納(na)米結構可以(yi)提(ti)高銅(tong)金屬材(cai)料的(de)(de)強(qiang)度,而不損(sun)失其良好的(de)(de)塑(su)性和導(dao)電(dian)性,在金屬材(cai)料強(qiang)化原理(li)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盧(lu)柯團(tuan)隊發現,在金屬(shu)銅中引入(ru)高(gao)(gao)密度納米孿晶界面,可使(shi)純(chun)銅的(de)(de)強度提高(gao)(gao)一個數量級,同時(shi)保持良好的(de)(de)拉伸(shen)塑性(xing)和很高(gao)(gao)的(de)(de)電(dian)(dian)導(dao)率(lv)(與高(gao)(gao)純(chun)無氧銅相當),獲得了超高(gao)(gao)強度高(gao)(gao)導(dao)電(dian)(dian)性(xing)納米孿晶銅。
這個發現突(tu)破了(le)強度-導電(dian)性倒置關(guan)系并開拓(tuo)了(le)納(na)米(mi)金屬材料一個新的(de)研究(jiu)方向。納(na)米(mi)孿晶強化原(yuan)理(li)已經(jing)在多(duo)種(zhong)金屬、合金、化合物、半(ban)導體(ti)、陶(tao)瓷和(he)金剛石中得到驗證和(he)應(ying)用(yong),成為具有普適(shi)性的(de)材料強化原(yuan)理(li)。
盧柯團隊還(huan)發(fa)現(xian)了(le)金屬的梯(ti)度(du)納(na)米(mi)(mi)結(jie)構(gou)及其獨特的強(qiang)(qiang)化機(ji)制。梯(ti)度(du)納(na)米(mi)(mi)結(jie)構(gou)可有效抑制應變集中,實(shi)現(xian)應變非局域化,其拉伸塑性(xing)(xing)優于普通粗晶(jing)結(jie)構(gou)。具(ju)有梯(ti)度(du)納(na)米(mi)(mi)結(jie)構(gou)的純(chun)銅樣品其強(qiang)(qiang)度(du)較普通粗晶(jing)銅高一(yi)倍,同時拉伸塑性(xing)(xing)不(bu)變,也突破了(le)傳統強(qiang)(qiang)化機(ji)制的強(qiang)(qiang)度(du)-塑性(xing)(xing)倒置關系, 被應用在工業界并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盧柯,1965年出生,中(zhong)國科學院(yuan)院(yuan)士,中(zhong)國科學院(yuan)金屬研(yan)究(jiu)所研(yan)究(jiu)員(yuan),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yan)究(jiu)中(zhong)心主任
2020年“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得者

彭實戈 山東大學
獲獎評語:
表彰他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
彭實戈教授(shou)在倒向隨機微(wei)分方(fang)程,非線(xian)性Feynman-Kac公式和(he)(he)非線(xian)性數學期望領(ling)域中作出了(le)奠基性和(he)(he)開創(chuang)性貢獻。
彭實戈和Pardoux合作于1990年(nian)發表的(de)(de)文章被(bei)認(ren)為是(shi)倒(dao)向(xiang)隨機微分方程(cheng)理論(lun)(BSDE)的(de)(de)奠基性工(gong)(gong)作。這項(xiang)工(gong)(gong)作開創了(le)(le)一個重(zhong)(zhong)要的(de)(de)研(yan)究領域(yu),其中既有深刻的(de)(de)數(shu)學理論(lun),又有在數(shu)學金融中的(de)(de)重(zhong)(zhong)要應用。彭在這個領域(yu)一直持續(xu)工(gong)(gong)作,做出了(le)(le)一系列(lie)重(zhong)(zhong)要貢獻(xian)。
彭實(shi)戈于1992年(nian)創(chuang)建了非(fei)線(xian)(xian)性Feynman-Kac公式,從而(er)對(dui)一大類二階非(fei)線(xian)(xian)性微分方程給出(chu)了BSDE表示。
彭實(shi)戈發展了非線性(xing)數學(xue)期望(wang)的(de)理論,這與傳統的(de)線性(xing)數學(xue)期望(wang)有(you)本(ben)質上的(de)不同,但相似的(de)數學(xue)理論仍能夠(gou)建立。這對風(feng)險的(de)定(ding)義和(he)定(ding)量有(you)重大應用。
彭(peng)實戈教授(shou)于1947年出生于山東(dong),1985年獲法國巴黎九大(da)(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博士學(xue)位,1986年獲普魯旺斯大(da)學(xue)(University of Provence)博士學(xue)位,目前他(ta)擔任(ren)山東(dong)大(da)學(xue)教授(shou)。
誕生于2016年的(de)未來科(ke)學(xue)大獎是中國大陸首個由科(ke)學(xue)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de)民間科(ke)學(xue)獎項(xiang),關注原創(chuang)性(xing)的(de)基礎科(ke)學(xue)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做出(chu)杰出(chu)科(ke)學(xue)成果的(de)科(ke)學(xue)家(不(bu)限國籍)。
此前4屆未來科學大獎得主包(bao)括: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未來(lai)科學大獎每個獎項由4位捐(juan)贈人共同捐(juan)贈,均(jun)為關注中國(guo)科技事業的企業家、投(tou)資(zi)(zi)人等自愿出資(zi)(zi)。

生命科學獎捐贈人:
丁健、李彥宏、沈(shen)南(nan)鵬、張磊

物質科學獎捐贈人:
鄧鋒、吳(wu)亞軍、吳(wu)鷹、徐小(xiao)平(ping)

數學與計算機(ji)科學獎(jiang)捐(juan)贈人:
丁磊(lei)、江南春、馬(ma)化騰、王強
① 凡本(ben)站注(zhu)明(ming)“稿(gao)件來源(yuan)(yuan):中(zhong)國(guo)教育(yu)在(zai)線(xian)”的(de)所(suo)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gao)件,版權(quan)均屬本(ben)網所(suo)有,任何媒(mei)體(ti)、網站或(huo)個人未經(jing)本(ben)網協議(yi)授權(quan)不得轉(zhuan)載(zai)、鏈接(jie)、轉(zhuan)貼或(huo)以其他方式復(fu)制發表(biao)。已(yi)經(jing)本(ben)站協議(yi)授權(quan)的(de)媒(mei)體(ti)、網站,在(zai)下(xia)載(zai)使(shi)用時必須(xu)注(zhu)明(ming)“稿(gao)件來源(yuan)(yuan):中(zhong)國(guo)教育(yu)在(zai)線(xian)”,違者(zhe)本(ben)站將依(yi)法(fa)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gao)件來(lai)源為其(qi)他媒體的文(wen)/圖等稿(gao)件均為轉(zhuan)載(zai)稿(gao),本站轉(zhuan)載(zai)出于非(fei)商業(ye)性的教育和科研之(zhi)目的,并不(bu)意味著贊同其(qi)觀(guan)點或(huo)證(zheng)實其(qi)內(nei)容的真實性。如(ru)轉(zhuan)載(zai)稿(gao)涉及版權(quan)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nei)速來(lai)電或(huo)來(lai)函聯(lian)系。




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