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實踐為深化中國與絲路沿線國家關系注入了巨大能量。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主動肩負起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與人文交流,承擔起培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杰出人才的重任,積極踐行《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國際教育學院秉承“建中外橋梁,育全球公民,創卓越成就,為世界之光”的留學生培養理念,大力推進其來華留學生培養工作,為促進與沿線國家民心相通培育友誼使者。
民心相通,使者先行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留學生歷來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友誼使者,在民心相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西安交通大學近年在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密切交流的契機下,加大絲路沿線國家學生來華留學教育支持力度,助力與絲路沿線國家架起交融互鑒的民心之橋。《西安交通大學一流建設方案》提出深入貫徹落實“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以建設“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為契機,擴大“一帶一路”國際學生規模,面向絲路沿線國家大力培養知華友華培育精英人才。近年來,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規模穩步攀升。2022年,已有來自65個絲路沿線國家的1807名來華留學生在西安交通大學求學,占全校來華留學生總數的56.6%。
在多元文化碰撞的校園內,國際教育學院多措并舉,依托文化育人的培養特色,積極提升絲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教育培養質量,培養出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帶,他們正在逐漸成長為傳承絲路精神、架設友誼橋梁的知華友華使者。
文化育人,讀懂中國
為落實絲路沿線國家人才培養目標,國際教育學院在豐富的第一課堂基礎上,建立以多渠道感知中國為特點的第二課堂,為包括來自絲路沿線國家在內的國際學生搭建了中國國情教育系統體系,多層次、多維度、多渠道開展國際學生中國國情教育。絲路沿線國家的學生們以“觸摸中華脈搏,理解中國發展”為理念,與專家學者、一線教師和同齡學生三個群體開展理論學習和分享交流。其中,“輔導員和你聊中國”、“交小留讀中國”專家報告會、“我的中國故事”分享和“國際學生入學教育”系列活動的開展,幫助絲路沿線國家留學生建立對中國社會及歷史發展的正確認識。而在中國文化體驗方面,國際教育學院更打造了“交小留閱中國”社會實踐、“中華文化學堂”實踐體驗、“國際學生的中國節”等一批品牌活動,讓絲路沿線國家留學生深刻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和當代中國快速發展的社會面貌,激發留學生成長為認同中國價值、知曉中國文化、了解中國社會并樂于融入的知華友華愛華人才。
此外,學校還積極推進中外學生交流與校園國際化氛圍營造,搭建了“國際文化節”、“仙交文化橋”中外學生交流活動、“中外大學生社會實踐周項目”、“中華之聲”合唱比賽、中外學生賽艇長訓等交流平臺,促進絲路沿線國家與中國青年學子們志相投、心相通。
以心相交,成其久遠
“一帶一路”倡議與教育行動的指導下,學校培養了一大批來自絲路沿線國家的優秀來華留學生,他們將交大情懷與中國智慧寫進了自己的人生篇章,為促進中國與絲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與民心相通貢獻力量。許多優秀國際學生校友回到母國繼續為絲綢之路沿線區域發展發光發熱,在文化、教育、科研等多個領域擔任重要職務,持續推動中國與絲路沿線國家雙邊或多邊交流合作,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哈薩克斯坦籍來華留學生薩亞2019年在西安交通大學畢業后,就職于中國駐哈薩克斯坦大使館擔任領事部外秘一職;吉爾吉斯斯坦籍學生愛卡在獲得管理學院碩士學位后,現就職于吉爾吉斯斯坦國立工程交通與建筑大學,并任絲路商學院院長、助理教授;伊朗籍留學生胡塞尼畢業后回到伊朗擔任高級外交官,為伊朗總統訪華期間擔任翻譯;巴基斯坦籍醫學留學生烏瑪·阿里與導師一起實施了巴基斯坦第一例肝膽移植手術,受到巴基斯坦總理的接見;伊朗籍留學生穆斯塔法·哈什提因學術表現優異,博士畢業后立即受聘為山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近期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Letters文章,影響因子高達41.845,實現山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在該領域“從0到1”的突破。
勇擔使命,共促繁榮。新的歷史起點下,西安交通大學將繼續發揚海納百川的包容理念,以寬闊的胸懷擁抱絲路沿線國家優秀青年,以中華優秀文化涵養知華友華的友誼交流使者,以文化育人創新模式推進來華留學教育質量提升,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出具有交大底蘊、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助力“一帶一路”教育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