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國交院院長駱穎:培養既有專業素養,又有中國情懷的高質量“四通四感”國際人才
歡迎關注由中國教育在線和CUCAS來華留學網共同推出的“視界新聲”訪談欄目。本期邀請到東北林業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院長兼直屬黨支部書記駱穎與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共話“留學中國”品牌建設中的東林特色。

陳志文:近年,一些來華留學生相關事件陸續引發社會關注與熱議。來華留學生來自不同語言、文化、社會經濟背景下的各個國家,培養和管理都非常不易。您認為有哪些重點和難點?
駱穎:來華留學事業的發展,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提升我國教育國際影響力、增進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幫助發展中國家培養其社會經濟發展所需人才,作出了積極貢獻。您剛才說到,近年,一些來華留學生相關事件陸續引發社會關注與熱議。一方面說明我們的民眾越來越關注來華留學教育,希望我們的教育部門把來華留學教育辦好;另一方面也說明處在發展階段的來華留學教育也存在著自身的一些問題或者說需要改進提高的地方。
其實一直以來,黨和國家都高度重視來華留學教育,不斷的在完善政策體系,強化內涵發展。2017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三部門共同出臺了《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辦法》,2018年教育部出臺了《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為各地各高校從事來華留學教育提供指導和依據,要求嚴把入學門檻,對來華留學生招生錄取工作、培養質量、漢語水平和趨同化管理提出要求;同時鼓勵第三方行業組織開展來華留學質量認證工作,進一步加強管理監督,保證來華留學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就像您所說,來華留學教育面向來自不同語言、文化、社會經濟背景下的各國留學生,培養和管理確實很不容易,難點在于如何進一步規范管理、提質增效,推進內涵式發展。對于高校來說,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進一步完善來華留學治理體系和管理機制,強化制度建設,包括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建設、管理和服務督導機制建設、留學生學業幫輔體系建設、校內針對留學生教育的激勵機制和考核機制建設等,逐步推進中外學生教學、管理和服務的趨同化。只有捋順機制體制,健全規章制度,形成全校“一盤棋”的工作氛圍,來華留學才能行穩致遠。
其次就是留學生的融入問題。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進入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語言、文化系統,也會存在著很大的精神和心理壓力,產生孤獨、寂寞或者壓抑、焦慮的感受。這就需要我們高校充分考慮到來華留學生的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存在差異,以合理、公平、審慎為原則,幫助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國情文化,克服語言文化心理障礙,盡快融入學校和社會。



陳志文:顯然您是有研究的,視野也比較開闊,剛才談的還是比較宏觀,那么從學院管理來講,又是如何具體解決的呢?
駱穎:東北林業大學在這方面就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學校通過突出文化熏陶、強化融合教育等手段,努力培養既有專業素養,又有中國情懷的高質量“四通四感”國際人才,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說的四通即為語言通、文化通、專業通、情感通;四感即為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親近感。
語言通就會增加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文化通就會產生“雖然我是外國人,但我不是外人”的歸屬感;專業通就會增強對所學專業,所在學校的自豪感;情感通就會更加親近中國,親近中國文化,自覺成為中外友誼的橋梁和紐帶。
實現這些,我們首先要做到尊重,對留學生風俗習慣、語言文化、宗教信仰表達尊重,讓留學生從心理上不設墻;其次是引導,組織和引導留學生參加健康有益的課外教育活動,促進中外學生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使留學生樂于學習了解中國文化、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第三是幫助,雖然我們強調趨同化,但是也要看到來華留學生確實存在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的差異,專業基礎也相對薄弱,在教育教學方面,我們建立了有效的教學輔導體系,來強化留學生漢語交流能力,提升專業學習能力,解決留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困難;第四就是教育,強化對來華留學生進行中國法律法規、校規校紀和安全教育,對違法違紀的留學生嚴肅處理,絕不縱容姑息,讓留學生認識到我們的教育是嚴肅的、是一視同仁的,是沒有特權階層的。
學校通過多措并舉,來華留學工作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未來我們將繼續堅持規范管理,提質增效總原則,以質量為先,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完善管理措施,打造“留學中國”品牌。




(東北林業大學國際交流學院 供圖)
免責聲明:
① 凡本(ben)(ben)(ben)站(zhan)(zhan)注明“稿(gao)件來源(yuan):中國教(jiao)育在線”的所有(you)文(wen)字、圖片和音(yin)視頻稿(gao)件,版權均屬本(ben)(ben)(ben)網所有(you),任何媒體(ti)、網站(zhan)(zhan)或(huo)個人(ren)未(wei)經本(ben)(ben)(ben)網協議授權不得轉(zhuan)載、鏈(lian)接、轉(zhuan)貼(tie)或(huo)以其(qi)他方式復制發(fa)表(biao)。已經本(ben)(ben)(ben)站(zhan)(zhan)協議授權的媒體(ti)、網站(zhan)(zhan),在下載使用時必須(xu)注明“稿(gao)件來源(yuan):中國教(jiao)育在線”,違者本(ben)(ben)(ben)站(zhan)(zhan)將(jiang)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jian)來(lai)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deng)稿件(jian)均為轉(zhuan)(zhuan)載(zai)(zai)稿,本站轉(zhuan)(zhuan)載(zai)(zai)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ke)研(yan)之目的,并不(bu)意(yi)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ru)轉(zhuan)(zhuan)載(zai)(zai)稿涉及版權等(deng)問題,請作者在兩(liang)周(zhou)內速來(lai)電或來(lai)函(han)聯系。




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