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岳毛多又紧做起爽,久久精品青草社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色综合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教育在線
東林國交院院長駱穎:疫情下調整宣介形式,拓展招生渠道,打造“留學東林”特色
2022-04-07 15:12
中國教育在線
作者:
  歡迎關注由中國教育在線和CUCAS來華留學網共同推出的“視界新聲”訪談欄目。本期邀請到東北林業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院長兼直屬黨支部書記駱穎與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共話“留學中國”品牌建設中的東林特色。
  陳志文:疫情期間很多國際學生都無法來華進行學習,但聽說你們并沒有躺平,采取了各種措施,疫情下東林的來華招生情況和學生學習情況都還是非常不錯的,怎么做到的?
  駱穎:受疫情影響,留學生無法入境,學業無法正常開展,學生出國留學意愿大幅度降低,確實為來華留學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制造了全所未有的困難。但是作為高校,必須要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如何“化危為機”就是在考驗我們的智慧與能力。
  一方面我們主動應對疫情,調整宣介形式,拓展招生渠道。學校與北京世華易網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借助他們的CUCAS線上招生宣傳平臺,僅去年一年就開展了25場線上招生宣講活動,生源覆蓋18個國家,在線瀏覽量達6300余次,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推介效果,在此我也要衷心感謝北京世華易網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為我們提供的優質服務,他們是一家有情懷的教育機構,值得信任;另外,我們還積極參加境內外各類全球合作伙伴會議,積極拓展與國內外知名教育機構合作;與境外協議校保持穩定聯系,同時積極開辟新的合作渠道,多措并舉開展招生工作。
  第二方面就是積極打造“留學東林”特色項目,不斷提高對優質生源的吸引力。面臨后疫情時代的挑戰,針對線下課程無法正常開展的情況,學校積極轉變教學方式,開發各類線上教學資源向境外學生開放。我們打造了多個高品質的線上漢語及中國文化培訓項目、短期文化游學項目和學歷項目,幫助留學生足不出戶了解中國文化,學習專業知識;通過“漢語橋”項目和中國政府獎學金學歷生、進修生項目、校長獎學金項目,為留學生提供優質的長短期學習機會。
  第三方面我們加強了全英文授課學科專業建設,大類培養全英文課程體系建設推動了各培養單位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學校留學生的培養能力。目前已建成林學、生物學、生態學3個一級學科全英文授課項目,建設了多門留學生全英文精品課程和全英文研究生慕課,錄制了多個漢語及龍江文化視頻課程;同時積極推進全英文本科專業建設,新建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英文項目深受留學生喜愛。
  第四方面我們建立了留學生學業幫扶機制,留學生導師、授課教師、輔導員、心理教師、學生助教的多維輔導幫扶體系,積極幫助留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協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
  我想,開拓創新、群策群力、精準細致、潤物無聲,應該可以概括學校的來華留學工作。后疫情時代,學校會繼續做好留學生招生培養工作,積極打造來華留學重點項目和精品工程。堅持質量為先,培養更多知華、友華的優秀國際人才。
  陳志文:對想到東林來學習的國際學生,您有沒有一些特色專業推薦想給他們?
  駱穎:我校是一所以林科為優勢,以林業工程為特色,農、理、工、經、管、文、法、醫、藝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大學。學校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國家“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重點建設高校,“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現有有68個本科專業、19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0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7個類別的專業學位碩士點,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擁有2個世界一流建設學科,4個國內一流建設學科,3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1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個國家林草局重點學科、2個國家林草局重點(培育)學科、1個黑龍江省重點學科群、7個黑龍江省重點一級學科。學校的植物學與動物學、農業科學、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等6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1%。
  其中,世界一流建設學科--林學和林業工程,國內一流建設學科--生物學、生態學、風景園林和農林經濟管理,非常推薦留學生來校學習。這些學科主要分布在我校8個專業學院,其中包括學校歷史最悠久、優勢特色最明顯的林學院、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地學院,國內木材和林產品加工領域綜合實力最強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等。這些學科師資力量雄厚、實驗設備先進,下設多個研究方向,能夠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此外,學校還擁有帽兒山實驗林場、涼水實驗林場等多個教學實踐基地,為學科實踐教學提供了重要保障。
  (東北林業大學國際交流學院供圖)
免責聲明:

① 凡(fan)本(ben)(ben)站(zhan)(zhan)注(zhu)明(ming)(ming)“稿(gao)件(jian)來源:中(zhong)國(guo)教育在(zai)(zai)線”的所有文(wen)字、圖片和音(yin)視(shi)頻(pin)稿(gao)件(jian),版權均屬本(ben)(ben)網所有,任何媒(mei)體、網站(zhan)(zhan)或個人未經本(ben)(ben)網協(xie)議(yi)授(shou)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fu)制發表(biao)。已經本(ben)(ben)站(zhan)(zhan)協(xie)議(yi)授(shou)權的媒(mei)體、網站(zhan)(zhan),在(zai)(zai)下(xia)載使(shi)用時必須注(zhu)明(ming)(ming)“稿(gao)件(jian)來源:中(zhong)國(guo)教育在(zai)(zai)線”,違者本(ben)(ben)站(zhan)(zhan)將(jiang)依(yi)法追(zhui)究責任。

② 本(ben)站注明稿(gao)件(jian)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tu)等(deng)(deng)稿(gao)件(jian)均為轉(zhuan)載稿(gao),本(ben)站轉(zhuan)載出(chu)于非商業性(xing)的教育(yu)和科(ke)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zheng)實其內容的真實性(xing)。如轉(zhuan)載稿(gao)涉及版權等(deng)(deng)問(wen)題,請(qing)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相(xiang)關新聞(wen)
中國(guo)教育在線 2022-04-06 17:38
中國教育(yu)在(zai)線 2022-04-06 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