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一帶一路”沿線需求 交通領域教育合作是“開路先鋒”
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聯互通,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是重要前提。開展中外高校交通領域教育合作,對于推動歐亞交通走廊建設和沿線國家經濟繁榮、搭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平臺、促進中外學術科研合作、共同培養交通領域國際化人才等,具有長期和現實意義。
交通領域教育合作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主席指出:“絲綢之路首先得要有路,有路才能人暢其行、物暢其流。”設施聯通是合作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帶一路”的優先領域。“道路通,百業興”,交通運輸肩負起了聯通世界的“開路先鋒”重任。
發展交通運輸,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在共建“一帶一路”方面,交通運輸行業承擔了重要任務。“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多個重大項目順利開工,“一帶一路”沿線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建設密集鋪設,標志著世界各國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認可和支持,同時也對我國交通領域人才培養和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推進和中國鐵路事業向國際化發展,勢必需要更多的交通領域人才走出國門,投入“一帶一路”宏偉藍圖之中。因此,開展中外交通領域教育合作是大勢所趨。
俄羅斯、中亞五國、蒙古等國家是“一帶一路”的交通樞紐和重要節點,深化與其教育合作,對于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和各國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共同制定歐亞交通領域人才培養標準、工程認證標準和鐵路人才國際化培訓規則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最終實現歐亞交通走廊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對接、技術標準融通和信息一體化建設等貢獻力量。
中國是世界上高鐵規模最大、技術最全面、運營速度最快、系統集成能力最強的國家。歐洲一些國家則在高寒鐵路運營、航空和集裝箱運輸、信息傳輸處理和信息安全、北極航道海運等方面具有豐富的技術儲備和經驗。同這些國家開展交通領域教育合作,可以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在解決實際需求、破解關鍵技術難題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有助于培養交通領域急需的建設者,積極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青年人才來華留學,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
以教育合作推動中國高鐵“走出去”
隨著中國軌道交通事業的跨越式發展,高鐵已成為世界公認的“中國名片”,代表著中國制造和中國速度的最高水準。高鐵建設以“一帶一路”為契機向世界輻射,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高鐵國際化發展對相關技術人才及管理人才的急迫需求。
近兩年,中國高鐵“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高鐵走向世界,是中國制造業硬實力的體現,同時也需要既了解合作國國情、語言、文化,又懂得高鐵相關技術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他們能夠與對象國開展具體深入的對話,展現中國高鐵“高精專”形象,也能夠向世界傳遞中國的親和力,使中國高鐵伴隨“一帶一路”倡議,共同獲得世界的支持和認同。這樣中國高鐵才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得住、扎得深、走得遠。中外高校交通領域教育合作的人才培養著力點正在于此。開展中外合作聯合培養,一方面可以幫助人才學習掌握中外軌道交通專業知識、標準、規則,另一方面可以幫助他們深入學習了解當地的語言、文化、國情,建立與外國軌道交通領域專家、企業、機構的友誼,最終幫助學生走出國門,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高鐵、鐵路建設項目中發揮重要和獨特的作用。
服務高鐵“走出去”,需要教育打頭陣。高校為中國高鐵發展儲備人才,應該充分發掘自身專業優勢,尋求與國外高水平大學開展合作,共同培養高鐵建設急需的國際化人才。在此基礎上,高校還要進一步開展重點項目研究,為企業開展短期培訓等,為中國高鐵“走出去”服務。
合作培養交通領域人才的途徑
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應兼具語言能力、專業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中外教育合作圍繞交通運輸企業的實際需求,實施人才培養和課程教學,強調情景式、實踐式教學環境。通過引入真實案例、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實操能力,最終實現學生畢業與就業、境內與境外的無縫對接。人才培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掌握前沿實用的專業技術。高鐵建設代表中國形象,培養高鐵人才,要通過與企業合作,引入最新最實用的專業技術,并通過實操實踐,使學生建立全面的理論知識架構并熟悉實際運用,讓學生了解中國與國際軌道交通標準、規則等方面的異同。
掌握基本的協調管理能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情復雜、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高鐵建設對于協調和管理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還應具備適應不同社會文化環境的綜合能力。在專業課程之外,高校應邀請企業專家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情和特點,對高鐵建設可能面對的內外環境進行梳理講解,并為學生創造實地學習的機會。
具有較好的語言溝通能力。中外交通領域教育合作,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要注重加強學生語言能力,幫助學生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風俗、價值標準和社會狀況等,為學生將來從事高鐵建設或者與當地企業合作等提供便利。
中外高校交通領域教育合作,必將伴隨“一帶一路”倡議,沿著中國交通領域國際化發展道路,不斷前行、走向深入。(作者屈文超,作者單位系北京聯合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ben)站(zhan)注(zhu)明“稿件來源:中(zhong)國教育(yu)在(zai)線”的(de)所有(you)文字、圖(tu)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jun)屬本(ben)網所有(you),任(ren)何媒(mei)體(ti)、網站(zhan)或(huo)個人未經本(ben)網協議授(shou)權不得轉載(zai)、鏈接(jie)、轉貼或(huo)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yi)經本(ben)站(zhan)協議授(shou)權的(de)媒(mei)體(ti)、網站(zhan),在(zai)下載(zai)使用時必須注(zhu)明“稿件來源:中(zhong)國教育(yu)在(zai)線”,違者本(ben)站(zhan)將依法追究責任(ren)。
② 本(ben)站(zhan)注(zhu)明稿(gao)件(jian)來源為(wei)其(qi)他(ta)媒體的文(wen)/圖等(deng)稿(gao)件(jian)均為(wei)轉(zhuan)載稿(gao),本(ben)站(zhan)轉(zhuan)載出于非商(shang)業(ye)性的教育(yu)和科研之目的,并不(bu)意(yi)味著(zhu)贊同其(qi)觀點(dian)或(huo)證實其(qi)內容(rong)的真實性。如(ru)轉(zhuan)載稿(gao)涉及版權等(deng)問題,請(qing)作者在兩(liang)周內速來電(dian)或(huo)來函(han)聯系。




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