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ying)對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zhong),中(zhong)醫藥(yao)憑(ping)借幾千年應(ying)對疫病的(de)獨(du)特(te)治(zhi)療方(fang)法,發(fa)(fa)揮了(le)重要作用,同時也讓社會各界重新審視(shi)這一(yi)文(wen)化瑰寶。教(jiao)育(yu)(yu)(yu)是(shi)文(wen)化得以保存(cun)、繼承(cheng)、傳遞進而創造的(de)重要方(fang)式,中(zhong)醫藥(yao)文(wen)化的(de)傳承(cheng)與發(fa)(fa)展依托于中(zhong)醫藥(yao)教(jiao)育(yu)(yu)(yu),我國中(zhong)醫藥(yao)教(jiao)育(yu)(yu)(yu)發(fa)(fa)展已近千年,但現代高等中(zhong)醫藥(yao)教(jiao)育(yu)(yu)(yu)發(fa)(fa)展歷(li)程不(bu)過60余年,在健康(kang)服(fu)務理念轉變、疾病預防和健康(kang)促進的(de)認識、基層全科醫生人(ren)才(cai)的(de)培養(yang)、中(zhong)醫特(te)色人(ren)才(cai)培養(yang)等方(fang)面(mian)存(cun)在諸多(duo)不(bu)足,需進一(yi)步加(jia)快高等中(zhong)醫藥(yao)教(jiao)育(yu)(yu)(yu)改革發(fa)(fa)展,為人(ren)民健康(kang)保駕護航(hang),為醫療衛生事(shi)業(ye)作出積極(ji)貢獻。
厚植中醫藥文化自信精神土壤
缺失中醫文化自信,中醫藥教育猶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中醫一直受到各種質疑,內因源于文化斷層,進而產生各種文化懷疑,文化認同感降低,外部又受到現代科學觀念和科學方法的沖擊。在抗擊疫情中,因中醫的辯證施策、明顯療效引起公眾重視與媒體宣傳,讓社會重新客觀審視了中醫文化。中醫藥高等院校也應在此次疫情中更加牢固地樹立起中醫文化自信,進而提升中醫學科自信和專業自信。目前,中醫學已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全球性學科,中醫發展關系世界人民健康福祉,積極推進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文化自信,傳播中國中醫藥深厚文化,已成為彰顯中國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戰略命題。
規劃中醫藥學科專業布局藍圖
疫情防控中,防治結合并提供完善的健康服務才能筑牢全民健康安全防線。“上醫治未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要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體系。為高等中醫藥院校學科和專業建設發展指明了道路,即牢固樹立大健康理念,著眼全生命周期,圍繞著健康服務產業發展轉型升級需要,按照“中醫藥+”和“+中醫藥”的思路進行專業規劃和建設。
推進中醫藥培養模式創新發展
抗疫所用的“清肺排毒湯”“肺炎1號方”“扶正避瘟方”“甘草干姜湯”等中醫方藥大多源于《傷寒論》《溫病條辨》等中醫經典著作,只有掌握中醫經典著作學,中醫才能“出神入化而不逾矩”。學習經典的本質目的是培養中醫思維,在人才培養中需不斷促進“經典貫通、思維內化”,加強中醫思維傳承與培養。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在相關文件中指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衛生健康服務體系的網底,對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的社區防控和關口前移具有重要基礎作用。打贏疫情防控硬仗,關鍵在末梢,成敗看基層。基層中醫藥人才是基層中醫醫療事業發展的生力軍。高等中醫藥院校需要促進基層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發展,完善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的相關機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人才培養適應社會需求。同時,實現各級各類中醫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的有效銜接和溝通,基于現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術,形成集培養、培訓、評價為一體的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體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調研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要加強醫療救治,繼續鞏固成果,堅持中西醫并重。張伯禮院士也強調在防治新冠肺炎中,我們仍然要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醫并重。高等中醫藥院校要開展多模式、多形式、多層次的中西醫結合教育,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中西醫臨床人才,培養過程中遵循“厚基礎—重臨床—融中西—求創新”培養路徑,夯實中西醫專業基礎知識,強化中西醫臨床技能,融會貫通中西醫知識、技能和思維,強化創新思維與能力。
完善凸顯中醫藥特色診療體系
盡管中醫醫療在此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臨床一線診療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中醫專業教育與醫療需求高速發展契合度不夠,中醫人才培養的長周期、差異化與醫療需求高速發展不相吻合,需要構建和完善符合中醫專業特點的診療體系,適應和滿足醫療需求,發揮特色和優勢,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
加強中醫藥疫情防治方面研究
由于缺乏傳染病防治溯源研究,缺乏我國傳染病防治發展歷史的系統梳理,缺乏中醫藥防治疫情的現代科學基礎研究等各方面原因,雖然我國醫史文獻中具有豐富的防治傳染病的方案和手段,但目前中醫傳染病學的科學研究水平不高,高等中醫藥院校需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對疫情防治方面的研究和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
通過以屠呦呦研究員為代表的中醫人才的努力,讓世界認識中醫。此次疫情中醫作出的貢獻讓世界進一步了解中醫,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高等中醫藥教育也應把握機遇,以完善中醫藥教育體制為著力點,深化中醫藥教育綜合改革,全面提高中醫藥人才培養質量,堅持傳承為本,創新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
作者:山東中醫藥大學校長 高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