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
中國科學院大學新成員
——前沿交叉科學學院
正式迎來首批學生
雁棲湖校區科學與藝術大樓
報到現場設置迎新展板
首批學生簽字板、拍立得攝影紀念等
解鎖專屬儀式感
定格歷史性初遇





報到現場
交叉匯聚,合力創新
國科大前沿交叉科學學院
以“推進學科交叉融合
與交叉學科孵化建設”為核心使命
聚力培養新時代交叉融合的
復合型、創新(xin)型、高層次人(ren)才
對于這位新成員
想必大家都很好奇
接(jie)下來,隨國曉(xiao)薇進一(yi)步了解(jie)!
為什么辦?
以“破”為立,探索特色發展道路
教育、科技、人才
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黨和國家先后召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
全國科技大會、全國教育大會
對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
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
加快建設教(jiao)育(yu)強國(guo)作出重要部署
我們看到
中國正處于從制造大國
向制造強國轉型的關鍵時期
對高端制造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
我們也看到
當今重大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成就
越來越離不開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
學科交叉融合(he)已(yi)成為科技創新的活力源(yuan)泉(quan)
近年來
國科大立足優勢學科發展基礎
打破不同學科之間的“墻”
統籌整合校內外優質教學和科研資源
籌建前沿交叉科學學院(yuan)
作為國科大全面推進改革創新的
“學科特區”和“急需緊缺人才培養特區”
前沿交叉科學學院
旨在探索出一條具有國科大特色
與引領示范價值的
新時代急需緊缺領域交叉融合
人才(cai)培(pei)養和科學(xue)研究發展之路(lu)

如何辦?
瞄準急需緊缺領域,超常規培養
國科大前沿交叉科學學院
圍繞內涵式發展、貫通式運行
團隊式推進、開放式治理
“四位一體”的管理理念
以小而精、高門檻
布局急需緊缺領域交叉學科和重點方向
并在2024年起實施
急需緊缺領域博士專項招生和培養工作
主要面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
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星際航行等
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領域
以超常規培養方式
快速培養一批能迅速投身于
重大科技任務或產業創新一線的
高(gao)質量急需緊缺人才

學院先期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
兩大方向開展交叉型博士生超常規培養
2月22日
首批錄取的來自69個學科專業
368名優秀在讀博士生
陸續在雁(yan)棲湖校區完(wan)成報(bao)到




報到現場
黃汝霖 國科大博士生(研究方向:GPU結構設計):2024年,我(wo)(wo)有幸作(zuo)為中(zhong)國(guo)科學(xue)院(yuan)建院(yuan)75周年專題學(xue)習(xi)會學(xue)生(sheng)代表作(zuo)了交(jiao)流,進一步意識(shi)到當前(qian)世界百年未(wei)有之大(da)變(bian)局(ju)加(jia)速演(yan)進,黨和(he)(he)國(guo)家事業發展對(dui)科技(ji)自(zi)立(li)自(zi)強提(ti)出重大(da)急迫需(xu)求。學(xue)科交(jiao)叉融(rong)合(he)是科技(ji)創新的(de)重要途徑。從交(jiao)叉融(rong)合(he)角度出發,新學(xue)期里(li)我(wo)(wo)希(xi)望能(neng)和(he)(he)不同學(xue)科背(bei)景的(de)老師同學(xue)交(jiao)流學(xue)習(xi),更(geng)好地理(li)解上(shang)層應(ying)用(yong)需(xu)求和(he)(he)底層物(wu)理(li)實現,從而對(dui)自(zi)己(ji)的(de)研究課題優化提(ti)升。我(wo)(wo)們(men)也將(jiang)傳(chuan)承和(he)(he)弘揚“兩彈一星”精(jing)(jing)神和(he)(he)科學(xue)家精(jing)(jing)神,將(jiang)自(zi)己(ji)的(de)研究方(fang)向與國(guo)家重大(da)戰略需(xu)求結合(he),不斷精(jing)(jing)益求精(jing)(jing),希(xi)望能(neng)夠將(jiang)自(zi)己(ji)的(de)研究成果(guo)應(ying)用(yong)到實際的(de)國(guo)產GPU芯片中(zhong),貢獻自(zi)己(ji)的(de)一份力量(liang)。
孫浩林 國科大博士生(研究方向:具身智能):我報(bao)考國科(ke)(ke)大前沿(yan)交叉科(ke)(ke)學(xue)學(xue)院,就是想要投身到為國家攻(gong)堅克難(nan)的(de)研究工作中,切實地做(zuo)真正有(you)(you)意義的(de)、面對國家發展戰(zhan)略需(xu)求的(de)研究,為國家貢獻力量。學(xue)院有(you)(you)來(lai)自不(bu)同(tong)專業的(de)優秀老師(shi)和同(tong)學(xue),對我們(men)來(lai)說是一(yi)個非(fei)常好的(de)成長(chang)平臺(tai),可以(yi)交流不(bu)同(tong)學(xue)科(ke)(ke)的(de)知(zhi)識和思維,從而可以(yi)更好地創(chuang)造出(chu)跨學(xue)科(ke)(ke)融合的(de)新科(ke)(ke)研成果。
李家民 國科大博士生(研究方向:有線通信高性能時鐘發生器的設計與研究):我認為學科(ke)交叉融合(he)已(yi)成為當前(qian)科(ke)學發展的(de)(de)必然趨勢。隨著科(ke)技的(de)(de)進步(bu)和(he)知識的(de)(de)積累(lei),單一(yi)學科(ke)的(de)(de)研究(jiu)難以解決復雜的(de)(de)問(wen)題(ti),因此需要不同學科(ke)之(zhi)間的(de)(de)交叉融合(he),以此進一(yi)步(bu)推動學術(shu)創(chuang)新和(he)科(ke)研創(chuang)新。
學院遴選首批導師855人
涉及數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
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
物理學(xue)(xue)、化學(xue)(xue)、光學(xue)(xue)工程等23個一級學(xue)(xue)科
先期開設《人工智能原理:模型與算法》
《模式識別與機器學習技術》
《半導體物理與器件物理》
《高等集成電路設計與EDA》
《先(xian)進集成電(dian)路制造工藝》等學科(ke)核心課
依托急需緊缺領域博士培養專項
暢通學院與培養單位等之間的人才培養渠道
引導構建教學相長的學術共同體
不斷(duan)營造自(zi)由、包容、個性化的新氛圍(wei)

前沿交叉碰撞,打破藩籬
瞄準“急需緊缺”,探索無限
讓我們共同開啟
這場全新的“破壁(bi)”之旅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jian)來源(yuan):中(zhong)國教育在(zai)線(xian)”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shi)頻稿件(jian),版權均屬本網(wang)所有,任何媒體、網(wang)站或個(ge)人未(wei)經本網(wang)協議授(shou)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qi)他方式復制發(fa)表。已經本站協議授(shou)權的媒體、網(wang)站,在(zai)下載使用時必須(xu)注明“稿件(jian)來源(yuan):中(zhong)國教育在(zai)線(xian)”,違者本站將依(yi)法追(zhui)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ming)稿件(jian)來源為其他媒體的(de)(de)文/圖等稿件(jian)均(jun)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chu)于非商業性的(de)(de)教育和科研(yan)之目的(de)(de),并(bing)不意味著贊(zan)同其觀點或(huo)證實其內(nei)容(rong)的(de)(de)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nei)速(su)來電或(huo)來函聯系(xi)。




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