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正式公布。其中提到,有關部門要健全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全國就業公共服務平臺,健全全國統一的社保公共服務平臺,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完善社保關系轉移接續政策。
各地區不得在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系等方面設置影響人才流動的政策性障礙,促進(jin)人才資(zi)源合理流動、有效配置。
促就業,不設限(xian)!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mo)預計達1222萬人,他們的就業問題關系著民生福祉和(he)國家未(wei)來(lai)。各地各部(bu)門也出臺政策舉措,全力促進(jin)高校畢業生就業。
又一(yi)省份,將(jiang)取消應屆生身份限(xian)制!
1月2日,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就業領域改革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要求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視為重中之重。其中,針對招聘領域,明確要求,取消應屆高校畢業生身份認定限制,調整機關公招年齡上限;將擴大“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等服務基層項目招募規模。對于用人單位,《征求意見稿》提出,對招用就業困難人員的單位,以及招用畢業年度和離校2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小微企業,給予社保補貼。
此前,上海、山東、貴州、廣西、湖南、福建等多地人社部門陸續發文,調整應屆高校畢業生身份認定標準,明確在省內事業編等用人單位招聘中,不對其是否有工作經歷、繳納社保等作限制,仍可按照應屆生身份報考。
2024年9月,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優化調整高校畢業生參加本市招考(聘)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進一步放寬了高校畢業生報考和應聘上海市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相關崗位的條件要求,明確(que):上海(hai)市事業(ye)(ye)單(dan)位招收(shou)應(ying)屆高(gao)校畢業(ye)(ye)生(sheng)的(de),應(ying)向(xiang)畢業(ye)(ye)證書落(luo)款年(nian)(nian)度(du) 2年(nian)(nian)內(nei)(含(han)畢業(ye)(ye)當年(nian)(nian)度(du))未落(luo)實編(bian)制(zhi)內(nei)工(gong)作的(de)高(gao)校畢業(ye)(ye)生(sheng)開放,不對(dui)其是(shi)否有(you)工(gong)作經(jing)歷、繳納社保作限制(zhi);同時(shi),地方國有(you)企業(ye)(ye)、在滬央企校園招聘(pin),同樣向(xiang)這兩年(nian)(nian)內(nei)的(de)畢業(ye)(ye)生(sheng)拋(pao)出橄欖枝。
2024年7月,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11部門發布通知:各類事業單位在發布招聘計劃時,可明確“當年應屆高校畢業生”,不再審核其是否有工作經歷和繳納社保情況。
同月,貴州省同樣發布通知:報考該省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高校畢業生,在其畢業年度(具體以畢業證書落款時間為準)內無論是否簽訂就業協議、勞動合同、繳交社保等,均可按當年度高校畢業生報考。
廣西人社廳也發布通知:在發布招聘計劃時,明確“高校畢業生”包括近2年內畢業、未落實過編制內工作的畢業生(即畢業證書落款年度2年內,含畢業當年度),不對其是否簽訂就業協議、有工作經歷、繳納社保作限制。
湖南省人社廳則在6月印發《關于做好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確“高校畢業生”為近3年內畢業、招聘過程中未落實編制內工作的畢業生(即畢業證書落款年度3年內,含畢業當年度),不對其是否有工作經歷、繳納社保作限制。
而早在2023年7月,福建省人社廳就率先表示在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等招考中,上年度畢業生具有工作經歷以及社保繳交記錄的,可報考應屆生崗位。
值得注意的是,各省份對應屆生身份的調整范圍有所不同,例如,湖南、廣西、山東(dong)僅在事業(ye)(ye)單(dan)位中有相關(guan)表述,福(fu)建(jian)、貴州的范圍則擴大到公務(wu)員、事業(ye)(ye)單(dan)位、國有企業(ye)(ye)等。
此外,應屆生身份的認定年限標準在各省也有差異。貴州、山東未對擇業(ye)(ye)期內畢業(ye)(ye)生(sheng)作規定;福(fu)建(jian)、廣西、湖南則將(jiang)年限放寬至(zhi)1-3年不等(deng)。
但無論(lun)具體政(zheng)策細節差異如何,長久(jiu)以來,困擾畢(bi)業(ye)(ye)生的(de)“繳納社保(bao)便被 ‘除名’”的(de)情(qing)況(kuang)已(yi)經(jing)徹底改(gai)善。相(xiang)信隨著政(zheng)策的(de)進一步(bu)落地,地域、身份、性(xing)別、年齡等(deng)影響(xiang)平(ping)等(deng)就(jiu)業(ye)(ye)的(de)不合理限(xian)制將越來越少,在(zai)政(zheng)策支持下,隨著就(jiu)業(ye)(ye)環(huan)境的(de)不斷優化,畢(bi)業(ye)(ye)生和用人單位的(de)雙向奔赴,必將為(wei)大(da)學生更(geng)加充分高質量的(de)就(jiu)業(ye)(ye)鋪平(ping)道路(lu)。
中國教育在線綜合自:央視新聞、四川發布、以上各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局)網站、官方文件等。
① 凡本(ben)(ben)站注明(ming)“稿(gao)件(jian)來(lai)源:中國(guo)教育(yu)(yu)在線(xian)”的所有文字、圖片和(he)音(yin)視(shi)頻稿(gao)件(jian),版權均屬(shu)本(ben)(ben)網(wang)所有,任(ren)(ren)何媒(mei)體(ti)、網(wang)站或(huo)個人未(wei)經(jing)本(ben)(ben)網(wang)協議(yi)授權不(bu)得轉(zhuan)載(zai)、鏈接(jie)、轉(zhuan)貼或(huo)以(yi)其他方(fang)式(shi)復制發(fa)表。已經(jing)本(ben)(ben)站協議(yi)授權的媒(mei)體(ti)、網(wang)站,在下載(zai)使(shi)用(yong)時必(bi)須(xu)注明(ming)“稿(gao)件(jian)來(lai)源:中國(guo)教育(yu)(yu)在線(xian)”,違者(zhe)本(ben)(ben)站將依法追(zhui)究責(ze)任(ren)(ren)。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yuan)為(wei)其(qi)他媒體(ti)的(de)(de)文/圖等稿件均為(wei)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yu)非商(shang)業(ye)性的(de)(de)教育和科研之目的(de)(de),并(bing)不意(yi)味著(zhu)贊同(tong)其(qi)觀點或(huo)證實其(qi)內(nei)容的(de)(de)真實性。如(ru)轉載稿涉及版(ban)權等問題,請作者(zhe)在(zai)兩周內(nei)速來電或(huo)來函聯系。




中國教育在線
